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动弹不得,居然把他累病了,而且一病不起,死掉了,死的时候才二十七岁,实在可惜。当时的人就说卫玠是被看死的,叫“看杀卫玠”。所以粉丝多也不一定是好事,今天还没有听说哪一个明星是被看死的—看来还没有出什么惊人的美男子。

    魏晋南北朝时候,士族精英分子就是所谓名士们,都喜欢清谈,那是他们重要的学术社交活动。名士们在清谈的时候手里都会拿着一样东西,叫作麈尾。这个“麈”字上面是鹿,下面是主人的主,读zhǔ。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鹿,但不是普通的鹿,而是一群鹿的领袖,鹿们的主公,它总是走在鹿群的前面,是鹿群的旗手,整个鹿群奔向何方,就看它的尾巴怎么摆。用这种鹿的尾巴上的毛装饰的手柄,就叫麈尾。很多人会把麈字念错,念成尘土的尘,尘字的繁体上面是鹿,下面是土,看起来跟麈字很相像。因为把麈字念成尘字,许多人就以为麈尾跟拂尘是一个东西。其实古典小说或古画中道士们或神仙们手里拿的拂尘,像个马尾,是用来掸灰尘或者赶苍蝇的,跟名士们清谈时的麈尾不是一个东西。魏晋时候的麈尾有很多式样,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据说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以保存日本圣武天皇遗物为主的博物馆)还藏有一柄。我也没见过,但看过一些图片,有点像窄窄的芭蕉扇,又有点像鸡毛掸,总之跟拂尘并不一样。魏晋名士们的麈尾是清谈时必备的道具,参加清谈的人人手一柄,清谈的时候这柄麈尾便随着讲话的姿态飞来舞去,可以帮助讲话的人表达感情,如强调、着重等,有点像从前中小学教师讲课时用的教鞭。但是麈尾更大的用处却是增加清谈之美,所以那时候的名士都尽量把自己的麈尾做得优美漂亮。单讲麈尾的柄,有用贵重的木头做的,有用漂亮的竹子做的,有用名贵的象牙或犀角做的,甚至有用雪白的和田玉做的。《世说新语·容止》第八则就说: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王夷甫就是王衍,西晋人,东晋开国宰相王导是他的族弟。王衍官做到太尉,是有名的清谈家,人又长得很帅,很爱美,皮肤又白,连麈尾柄都是白玉做的,拿在手里简直看不出哪是手哪是麈尾柄。

    又《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则说:王长史病笃,寝卧灯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著柩中,因恸绝。

    王长史叫王濛,刘尹叫刘惔,两个人是好朋友,都是东晋著名的清谈家,两个人又都是帅哥。王濛病危,还拿着麈尾把玩,可见他多么爱清谈,又可以想象他的麈尾有多么精美。他拿着麈尾和自己相比,说“这样的人,居然活不到四十”,也可见他的自怜与自恋。刘惔懂得他的意思,所以在他出殡的时候把自己钟爱的犀柄麈尾放在棺材里,给他陪葬。犀牛角在当时是极珍贵的难得之物,用来做麈尾的柄,足以看出当时名士们对麈尾的讲究和对美的追求。

    我们还可以看《世说新语·企羡》第六则: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

    这则故事很容易画成一幅图画,图中一名贵族青年,乘着漂亮的高车,披着轻盈的鹤裘,天上飘着微雪,从容前行。路边有一个院子,另一名更年轻的贵族青年从篱笆的空隙处看着这位坐在车上的名士,不禁又欣赏又羡慕,感叹道:“这简直跟神仙没有区别。”王恭、孟昶都是当时的名士,王恭比孟昶大,成名更早。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贵族青年对美的追求,你看王恭穿得多么漂亮而潇洒啊。而孟昶对王恭的感叹固然有强烈的羡慕成分,同样强烈的则是他对王恭衣着、举止之美的欣赏。

    总之,魏晋人对美的追求几乎表现在所有方面,包括对美的人特别是美男子的欣赏,对风姿、举止、言谈的修饰,对衣着、器具的讲究,处处都流露出来。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一个人美感或说审美意识的觉醒,是以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个体意识的觉醒,没有对个体生命、自身价值的珍视,美感或说审美意识的觉醒是不可能的。有了美感或说审美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艺术的创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之所以取得辉煌灿烂的成就,跟魏晋人的美感或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发达是紧密相关的。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正如前一章所说,当时士人重情的风气影响到文学,产生了文学上的“尚情”倾向,当时士人对美的追求也影响到文学,产生了文学上的 “唯美”倾向。魏晋南北朝文学注重形式美,修辞上讲究骈对,声韵上讲究平仄,都是这种唯美倾向的表现。尚情与唯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文学思潮,这两大思潮都同魏晋士人的精神追求紧密相关。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