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六 巴别塔之犬——名人死亡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威廉二世死亡之谜

    英国国王威廉二世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不是他的历史功绩,而是他在新林打猎时的意外死亡。在那次狩猎中,他被一箭穿心而射杀,但真实情况至今不得而知。

    威廉二世又名“胡佛”(1056年-1100年),1087年成为英格兰国王,直到1100年去世,其统治势力覆盖诺曼底,在苏格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威廉二世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不是他的历史功绩,而是他在新林打猎时的意外死亡。在那次狩猎中,他被一箭穿心而死。

    在1100年8月的一个白天,英王威廉二世在皇家狩猎苑新林骑马狩猎,他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随从同行。一行人分为几个狩猎小组,国王和他的亲信蒂雷尔一组猎鹿。国王看见一只赤鹿跑过,立刻射了一箭,射中赤鹿,但它没有死。在威廉二世观察那只受伤的赤鹿的行走路线的时候,蒂雷尔射了一箭,鹿没有射到,却射中国王。受了重伤的国王一声不吭,只是一手折断了射入他胸口的箭,这加速了他的死亡。惊恐之下,蒂雷尔跃马而去,拼命地逃跑,尽管当时没有人在追踪他。有些人为他感到遗憾,有的人则协助了他的逃亡。

    国王死后,亨利则和其他的人策马飞奔,赶到临近的收藏皇室财宝的曼彻斯特。亨利把财宝抢到并确实予以掌握后,便马上赶回伦敦,加冕登基为亨利一世。此时,距威廉去世之日仅三天。众人从猎鹿的树林离开时,威廉二世仍然暴尸荒野。

    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威廉二世是被谋杀的传言屡禁不止。历史学家认为,像蒂雷尔那样的神箭手,不可能出这样的纰漏。威廉的兄弟亨利曾经参与了那次狩猎活动,是威廉之死的直接受益人。在威廉死后不久,他就登基。

    因此,威廉二世之死疑点重重。他是死于意外,还是被他那充满野心的弟弟谋害了呢?或是如有人所说的威廉二世心甘情愿依照异教徒的可怕教规自杀身亡呢?大多数人当然相信传说中所出现的凶兆,这凶兆是威廉到新林行猎前夕所做的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躺在血泊中而被惊醒,惊醒时不断狂叫。此外,还有人说听见国王命令蒂雷尔杀死他,因为根据威廉信仰的宗教,他已经老而无用,作为一个权力逐渐衰落的国王,必须在仪式中引颈就戮。

    据记载,威廉二世和弟弟亨利的关系并不好。威廉一世共有三个儿子,威廉二世是老二。威廉一世在世时已给三个儿子分家,留给长子罗伯特的是法国的诺曼底,给次子威廉的是英国,亨利则没有土地,只获得一笔财富。大哥与二哥二人经常争执不下,甚至兵戈相见。但是,二人在1096年以诺曼底为抵押,向威廉借了他们所需的钱。罗伯特在1100年夏季启程返国时,还娶了一个十分富有的女人。威廉决定,决不让哥哥还债把诺曼底赎回,他开始计划强夺诺曼底。新林猎鹿驾崩事件就是在作这种准备的时候发生的。如果亨利真的企图篡夺英国王位,在狩猎中谋害威廉二世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而证明亨利要对猎鹿时发生“意外事故”负责的一个有力证据是,他从未试图抓蒂雷尔回来以弑君之罪论处,甚至没有没收蒂雷尔的土地以示惩罚。

    可是,以亨利的本领和为人是否能组织这样一个谋朝篡位的大阴谋呢?蒂雷尔跟主谋勾结杀掉恩公和朋友,又会得到什么好处呢?事实上,自惨祸发生后直到去世时,蒂雷尔都不承认他有弑君行为。

    自古宫廷多纷争。在权势和财富的驱使之下,手足相残、杀母弑父之事可谓比比皆是。威廉二世之死,亨利的嫌疑最大。真凶何在,只有逝去的历史知道。

    ■沙皇彼得三世死亡之谜

    可怜的彼得三世被他的王后发动政变赶下台。就在妻子成功登基的时候,他却突然暴死,政治斗争就是这么可怕。

    1725年,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驾崩后,俄国就陷入长期动荡中。从1725年到1762年短短的37年间,走马灯似的更换了三个沙皇、三个女皇。1762年6月24日,沙皇彼得三世的王后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彼得三世的统治。7月18日,被囚禁的彼得三世突然暴亡。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他的死与叶卡捷琳娜是否有关呢?

    1741年,伊丽莎白即位后,确立了胞妹安娜的儿子彼得·费多罗维奇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从小生活在德国,他非常崇拜普鲁士军事制度与德国文化,却对自己的祖国毫无兴趣。他甚至认为俄国是个令他厌烦的国家,他不愿意治理这种国家。1761年,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继位。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人们都希望彼得三世可以整顿一下国家。然而,刚刚上台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喜好对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乱加改动,他推行的一些政策损害了教会与贵族的利益,令他们十分不满。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为让政界和军界非常反感。

    由于彼得三世狂热崇拜德国文化,1745年8月,他娶了一个德国女子索菲亚·奥古斯都为妻,后改为俄国名字叶卡捷琳娜。这个女人不同于彼得三世的懦弱无能和狂妄自大,她是一个极会察言观色、讨人喜欢的女子。进入俄国宫廷生活之后,她勤奋学习俄语,还改信东正教。但是婚后,叶卡捷琳娜才发现彼得是个好色之徒,他甚至把情妇领到家中。伊丽莎白也对她这个异邦女子有所怀疑,并派人监视她。年轻的叶卡捷琳娜虽未作过多的反抗,却暗地记着这些仇恨。她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一面在政界和军队中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以便为她夺权作准备。1761年,伊丽莎白女皇去世,彼得继位,即为彼得三世。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社会各界均人心思定。然而,刚刚上台伊始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个人好恶,随意改动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推行一系列损害贵族和教会利益的政策,遭到上层人士的反对。叶卡捷琳娜由于巧言令色的表演技巧,赢得众人的爱戴,而彼得三世的粗暴猥琐则受到众人的非议和鄙视。与此同时,以叶卡捷琳娜的情夫、禁卫军军官奥尔洛夫兄弟为首的密谋集团正在策划推翻彼得三世的行动。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进攻,叶卡捷琳娜被留在彼得堡。7月9日凌晨5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控制了首都局势,成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与女皇平分政权,但遭到断然拒绝。他只好宣布退位,最后的条件就是女皇能归还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只猴子,以便他能度过后半生。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宣布就任皇位,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在叶卡捷琳娜宣布登基的同一天,传来被囚禁的彼得三世暴死的消息。叶卡捷琳娜对外宣称,彼得三世是消化不良而死。

    在俄国古老的封建宫廷中,始终充满着权力的倾轧和斗争,宫廷政变同专制独裁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彼得三世即是独裁政治的牺牲品。尽管他的死因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彼得三世死于谋杀;其二,叶卡捷琳娜与彼得三世之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但彼得三世究竟因何而死?一种说法称他是被人毒死的。当时,法国外交部档案记载,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亲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以示告别,这些人的嘴唇后来却奇怪地肿了起来。还有一种说法称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打骂,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种说法则是女皇为除后患,密令心腹勒死了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叶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呢?这一切真相都不得而知。

    ■拿破仑死于谋杀吗

    曾经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战败后被流放在孤岛上,然而他始终是敌人的心病。随后,他突然死去,让这些人松了一口气。

    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国皇帝拿破仑在他亲手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垮台后,被英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孤岛圣赫勒拿岛上,度过生命中的最后六年光阴。1821年5月5日17时49分,这位曾叱咤欧洲大陆的风云人物与世长辞。

    当时的尸检结果是死于胃癌。拿破仑的家族有癌症史,且在解剖时他的胃已溃烂。于是,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相信了这个权威性的结果。

    1982年,一个瑞典牙医宣布拿破仑是被慢性砒霜毒死的,震惊了世界。这位拿破仑的崇拜者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包括关于拿破仑的论文和医疗记载。曾随拿破仑一起流放圣赫勒拿岛的仆人马尔尚在其日记中写道,拿破仑去世前“经常失眠,腿部肿胀无力,掉头发,偶尔抽搐,总是觉得口渴”。这名牙医发现拿破仑患病期间的症状完全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结果。而且他还找到了拿破仑生前赠送友人的几缕头发,那里面的砷含量也是远远高于正常人。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拿破仑如果真的是砷中毒而死,这背后的黑手是谁呢?有人怀疑是英国政府。但对于英国人来说,当时的拿破仑不具有潜在威力。那他对谁才具有威慑性呢?有人认为是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时的法国皇帝。但是,谁能证明侄子曾经派人去下毒害死自己的伯父呢?这也只是猜测。

    很明显,那个谋杀犯应该在拿破仑被流放的整个时期都待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战败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之后,从头至尾陪伴拿破仑的只有德蒙托隆和第一仆人马尔尚两个。人们从德蒙托隆第五代子女家中发现德蒙托隆写给妻子阿尔比娜的信件、私人日记、回忆文章和许多草稿等,在书信中发现了德蒙托隆下毒的“确凿证据”。

    德蒙托隆出身贵族,是个公爵,因对拿破仑献媚而被封为将军。当时,德蒙托隆欠下大笔债务,为了使自己得到资金接济,他很有可能觊觎拿破仑的钱财,希望凭借自己对拿破仑的一片赤诚和殷勤伺候,能得到拿破仑巨大遗产的一大部分。事实上,拿破仑在遗嘱中已经答应给他200万法郎的遗产。但德蒙托隆的胃口比这要大得多,因而对拿破仑产生不满。在当时,德蒙托隆是唯一有机会下毒的人。如果是通过饭菜下毒,岛上其他人也不能幸免,肯定是通过酒下毒。岛上有一个拿破仑私人专有的地下酒窖,只有德蒙托隆才能进入酒窖。

    也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德蒙托隆与波旁王朝皇帝路易十八的弟弟、后来的法国皇帝查理十世关系密切,是法国保皇党和英国的“走狗”,而这两派力量均希望能“尽早除掉拿破仑”,以防他再次回到法国“闹革命”。有人称,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八的兄弟阿图瓦公爵的指使下,德蒙托隆多次阴谋杀害拿破仑。这位公爵作为王室继承人,担心拿破仑复出推翻君主政体,非常热衷组织和资助暗杀拿破仑的行动。

    自此,很多人相信拿破仑是被人下毒害死的。然而,还是有一些专家坚定地认为拿破仑最后是因胃癌去世。于是,一些专家指出,弄清拿破仑死因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开棺验尸”,并对其遗体进行“DNA测试”。但这对许多法国人来说,是件“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一些拿破仑亲属则认为:“有关拿破仑的死因并不重要,因为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研究。”

    拿破仑死后19年,也就是1840年,在跟随他一起流亡的几个随从的监督下,拿破仑的坟墓被重新挖开,尸体最终被一直放置在巴黎的荣军医院教堂。现在,那里已经成为一个神殿和旅游胜地。虽然人们对拿破仑的死因仍争论不休,但法国人提起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皇帝仍感到十分自豪。因此,他的墓碑前每天都围满了参观者。

    ■斯大林之子死亡之谜

    1941年7月16日,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在斯摩棱斯克大卢基镇战斗中被俘,后被关押到萨克森集中营。1943年4月15日,雅科夫死于集中营内。雅科夫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斯大林的长子叫雅科夫·朱加什维利,1914年3月8日生于莫斯科库兹基庄园。1937年大学毕业后,他在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工程建筑学院任工程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雅科夫积极报名参军,并上了前线。不久,成为苏联第十六集团军十四坦克师三团二营中尉军官。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苏联全线溃败,主要的工业、农业区相继被德军占领。更富戏剧性的事发生在7月16日,在斯摩棱斯克大卢基镇战斗中,苏联第十四坦克师被击溃,斯大林之子中尉军官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成了德军的俘虏。他很快被送到德国吕贝克的奥弗拉格克斯集中营里,后来转到萨克森集中营关押。

    随着德国多线作战,苏联逐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将领保卢斯失利,被迫向苏军投降。希特勒传信给斯大林,希望苏方释放保卢斯将军,作为交换条件,德国方面愿意释放已关押半年多的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苏军统帅斯大林没有因此动摇,他让中立国的红十字会转告希特勒:“我不喜欢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由此,苏联人民更加敬佩斯大林,为他毫不自私的精神深深感动。但这对于雅科夫无疑是当头一棒,也预示着他命运的结局。

    雅可夫被俘后情绪极度低落,他为未能完成父亲誓死保卫斯摩棱斯克城的嘱托、未能率部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而深深自责。斯大林所说的“没有战俘只有叛徒”的话也使他没脸回到故土去。当听说斯大林不愿“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的消息后,雅科夫在精神上遭受重创。但是,雅科夫却不知道,斯大林没有一刻不在为营救他而努力。他特别下令,责成有关方面进行过两次营救行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1943年4月15日晚上11时,雅科夫死在萨克森集中营。雅科夫的死对德国人来说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德国人担心斯大林如果知道雅科夫在集中营死去,会在苏联境内关押的德国战俘身上进行报复。所以,下令对雅科夫的死严格保密。

    雅科夫的死亡原因一直是个谜,长久以来人们不断讨论,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雅科夫是在集中营内自杀的,自杀的原因是雅科夫感到绝望和悲伤。斯大林所讲的在战场上没有战俘而只有叛徒,这句话对雅科夫打击最大。1943年4月15日,德国萨克森集中营的看守狱卒将德国《德意志新闻报》刊登的有关苏军在苏联境内的卡廷森林屠杀成千上万的波兰军民的报道给雅科夫看。当雅科夫看了卡廷屠杀真相后,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达到了绝望的地步。于是,他在集中营里自杀身亡。但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雅科夫在集中营已经待了两年,而且在斯大林屠杀波兰军民的前后,他曾和他的几位波兰难友策划过两次越狱。这一切表明雅科夫直到死前从未放弃过生的努力。

    许多人传言,雅科夫是在越狱逃跑时被德国军队士兵开枪打死的。当斯大林不愿意用德国战俘保卢斯将军交换儿子时,雅科夫非常失望,加上集中营的环境恶劣,使雅科夫难以忍受。晚上11时,当集中营“放风”集合时,雅科夫突然逃跑,飞身冲过集中营的铁丝网。德国军队士兵发现后,向雅科夫开了20枪,打中11枪,雅科夫当场死亡。接着,德国军队哨兵从铁丝网外边,把雅科夫的尸体拉回来,用毯子裹着。十个小时后,雅科夫的尸体在集中营的焚尸炉里被火化。

    也有人认为,雅科夫是在集中营内被德国党卫队特工谋杀的。1942年12月,苏德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德国第六集团军夺取斯大林格勒的企图被挫败。1943年初,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第四集团军在司令保卢特·拉都勒的率领下向苏联红军投降。纳粹德国在党卫队头子戈培尔·拉加利的指示下,准备利用雅科夫搞反动宣传。雅科夫顶住了诱惑和压力,没有被纳粹德军党卫队利用。4月15日晚上11时,纳粹德军党卫军上校中队长卢德维拉·艾特加指使纳粹特工格哈特·多马克中慰和巴巴罗萨·荣特金上士将雅科夫秘密枪杀。然后,将雅科夫的尸体扔到集中营的铁丝网外,伪造现场,对战俘们说雅科夫因逃跑被哨兵发现而枪杀。

    由于雅科夫死前没有什么遗言留下,他是自杀还是他杀可能将永远成为一个谜。

    ■希特勒死亡之谜

    许多人都认为,希特勒是自杀身亡的。然而,事实上存在的种种疑点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头脑中,希特勒死亡之谜至今尚未被解开。

    到目前为止,国际社会的“共识”是,1945年4月30日,面对苏联红军对柏林的疯狂轰炸,希特勒宣称自己要与第三帝国共存亡。他和情妇爱娃·布劳恩双双服下氰化钾毒药,他又朝自己头部开了一枪。根据希特勒生前的命令,他和爱娃的尸体用毯子裹着搬到总理府地堡外花园内,浇上汽油焚烧了。之后,两人的尸骸被合葬于附近的弹坑中。

    1945年4月,攻入德国首都柏林的苏联红军一个法医小组在总理府地堡附近挖出被认为是希特勒的尸体。这具尸体的头骨有部分缺失,疑似开枪自杀所致。但其下颌与牙齿的情形与希特勒牙医的供述完全不吻合。一年之后,那块缺失的头盖骨碎片终于在地堡外找到。这块头骨碎片与早先发现的希特勒下颌骨以及他自杀时坐的、血迹斑斑的沙发残骸一起被封存于苏联情报机构。

    这块头盖骨碎片一直被认为是希特勒已死的“铁证”,而美国科学家经过DNA检测发现,这块头盖骨来自一名女性。这个头盖骨碎片应该也不属于当时33岁的爱娃,虽然她年龄和性别都符合,但过去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她开枪自杀或被枪杀的记录,她是被毒死的。这给希特勒的死亡增添了一个问号。

    莫斯科犯罪学实验室对据说是希特勒开枪自尽时在沙发上留下的血迹的鉴定结果表明,这不是血,而是色泽相似的液体。被认为是希特勒的那具焦尸上的血型同希特勒的真实血型也不符。焦尸的大脑内也未发现弹痕。当时,曾流行一个说法,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在对太阳穴开枪前曾服毒,但苏联内务机关在数月后对尸体作鉴定时,并未发现服毒痕迹。

    据此,有人认为当初在帝国总理府花园内发现的尸首并非希特勒。但是,现在已无法重新鉴别了,因为苏联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曾于1970年下令挖出并彻底焚毁埋葬在东德马格德堡苏军兵营里的希特勒尸骨,骨灰随后抛入河中。有关焚毁过程的记录保存至今。

    如果希特勒没死,他会去哪里呢?有人说他去了意大利隐居,有人说他去瑞士做了修道士,还有人说他在英国做了渔夫。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人声称见过他。当然,这只是传闻,不足为信。事实上,不管希特勒当年有没有死亡,他现在肯定已经死了。

    ■巴顿将军死亡之谜

    他是二战中最受争议的美国将军,是极少在闪电战中能与德军抗衡的统帅之一。然而,战争刚刚结束,巴顿却在一场车祸中去世。这究竟是一场意外还是密谋的策划?

    乔治·巴顿是二战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作为一个军人,他没有马革裹尸,却死于战后的一次车祸,他的死留给后人的也是一个谜团。

    1945年12月9日,巴顿将军和盖伊少将去养雉场打猎,霍雷斯·伍德送他们前去。不幸的是,上午11时45分左右,他们在38号公路上发生了车祸。这是一场特别可怕的事故,但令人吃惊的是,除巴顿将军外,另外两人一点也没有受伤,而巴顿将军的脊柱严重错位,头骨也受了重伤。

    五分钟后,军警赶到现场,并迅速招来一辆救护车。巴顿于12时15分被送至城中美军陆军医院。医生们将他的头皮缝合,并将鼻骨接好。他们给巴顿输血以防止中风和破伤风,输入青霉素以防止感染。但对于巴顿受损的椎骨,他们束手无策。医生们只能在他的头骨中插入牵引器械,以固定他的头和脖颈的位置。

    在医院得到救治后,巴顿逐渐恢复了清醒,他好像也知道自己前景不妙,他的四肢不能动,脖子以下没有知觉。令人高兴的是,经过医生精心救治后,巴顿将军的情况有了很大好转。很快,他的一条胳膊变得有力,一条腿也有了一些微弱的知觉。

    在巴顿将军受伤住院一周后,医生们认为他已经脱离危险,至少是性命无忧了。但是,能恢复到何种程度他们仍然无法预知。然而,12月20日下午,血栓突然没有预兆地发生了。巴顿将军的情况急转直下,令医生们束手无策。12月21日5点55分,巴顿将军停止了呼吸,死于血栓和心肌梗死。

    巴顿一生经历的大小事故非常多,骨折、扭伤、被马踢,也曾从马背上摔下来过。在墨西哥,有一次帐篷中的汽灯爆炸,他被严重烧伤。如此多的事故,唯有这一次车祸要了他的命。巴顿死后几小时就有传言,说他死于谋杀。他的不少部下、亲属听到噩耗,第一个反应就是“他被害了”。

    在人们仔细研究车祸后,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疑点。车祸发生的时候,车里共有三人,其他两人皆毫发无损,为何偏偏只有巴顿将军受伤呢?而且,肇事司机在案发后顺利逃脱,居然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此外,美国当局对此次车祸的调查也十分草率,没有留下任何现场调查的官方材料。唯有一份巴顿车上司机的证明材料,上面还有明显被改动的痕迹。有人指出,宪兵队长巴巴拉思中尉曾经写下一份调查报告,但后来却不见了。与此同时,美国国家档案馆中关于巴顿车祸和去世的记录也都离奇地消失了。车祸后,本已转危为安的巴顿却又猝然而亡。种种现象让巴顿的死变得迷雾重重……

    据此,有人认为巴顿将军之死带有一定的政治背景,跟他与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矛盾有关。二次大战以后,巴顿将军成为“亲德派”。他曾经公开指责盟军的“非纳粹化政策”,并曾把纳粹分子和非纳粹分子的斗争极为不恰当地比喻为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之争。他甚至还考虑过要扶植德国九个未受损失的党卫军部队。他的这种亲德倾向,使艾森豪威尔非常不满意。一帮支持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的人也希望除掉巴顿,因为巴顿深知艾森豪威尔的底细,可能做出对艾森豪威尔竞选不利的事。

    此外,还有人认为巴顿将军之死与“奥吉的黄金”谜案有关。“奥吉的黄金”是纳粹在二战中埋藏的一批黄金,它被美军某些将领发现后窃为己有。战后,巴顿将军受命调查这件案件,就在真相即将大白之际,巴顿将军遇上车祸。于是,有人猜测是某些嫌疑人担心劣迹败露而设计谋害了巴顿将军。

    作为曾经的风云人物,巴顿将军到底是因何而死?他是死于意外还是死于谋杀?他的死是否与艾森豪威尔有关?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是不解之谜。

    ■戈林自杀之谜

    纳粹头目戈林二战期间大肆屠杀犹太人,犯下滔天罪行。二战后,他受到应有的审判。可就是在执行死刑当天,他服毒自杀。是谁给了他致命的毒药呢?

    赫尔曼·戈林是法西斯德国“响当当”的人物,他长期追随希特勒,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和赏识,在德国纳粹党中的地位也是仅次于元首希特勒。1939年,希特勒亲自将他定为自己的接班人。1940年,又授予他“帝国元帅”的称号。他可谓是权倾一时。

    二战爆发后,戈林不仅亲自指挥空军作战,还制定了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政策,犯下滔天罪行。1945年,失宠的戈林被希特勒以“叛国罪”的名义逮捕,投进监狱。

    盟军占领德国后,戈林被押送到卢森堡边境的蒙道尔夫美军战俘营,后来又被押到纽伦堡监狱。在纽伦堡审判中,戈林顽固坚持法西斯立场,一再否认自己的罪行。1946年10月1日,法官劳伦斯勋爵代表国际军事法庭宣读对戈林的判决,确认戈林犯有策划战争罪、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判处绞刑。

    戈林被俘后,由于他的身份特殊,监狱采取了严密的看守措施。狱守彻底搜查了他的全身,除了卫生用品和必需的衣物以外的几乎一切东西都被没收了。戈林屋内的床是被固定在地上的,窗户上的玻璃是有机玻璃,室内不留一根电线和金属物。室内的灯整夜亮着,看守透过门上的监视镜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防止他自杀。在这种情况下,戈林几乎是与世隔绝了。

    尽管看管措施非常严密,意外还是发生了。1946年10月15日夜间,在即将执行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死刑判决——执行绞刑的前两小时,戈林突然服毒自杀。消息传开,立即引起不小的震动。这位大名鼎鼎的纳粹战犯显然不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被送上绞架,罪有应得的他没有得到应该属于他的死亡方式。经过法医鉴定,戈林是服下了剧毒化学物氰化钾自杀的。谁能想到,戈林居然能在连一个蚊子都不能自由进出的情况下从容地服毒自杀,逃避全世界人民对他的审判。问题是,他的毒药是从哪儿来的?是看管的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调查人员检查了戈林在囚室中的私人物品,最后在他的奶油罐中发现了毒药瓶。这个发现令大家目瞪口呆。这意味着戈林在整个关押期间一直藏有毒药。可是,这个奶油罐早已被没收,放在监狱的储藏室中,根本没有在戈林身边。那么,在如此严密的监视下,戈林是如何把毒药顺利取出来的,到底是谁帮了他?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怀疑范围也应该是狭小的,问题出在内部的几个人身上。调查在继续进行着,却没有任何的结果。

    所有的高层纳粹头目在战争末期都得到毒药瓶,里面是氰化钾。然而,戈林私人东西中的毒药瓶在他刚到蒙道尔夫时就被发现了。那么,他自杀用的氰化钾又是从哪儿来的呢?人们推测,很有可能是掌管行李间钥匙的惠利斯中尉帮助了戈林,因为他一直对戈林很友好,还曾接受过戈林送给他的小礼物。惠利斯负责戈林在囚室里存放的个人物品的保管。监狱里的普留凯尔医生几次“确认”毒药是从监狱贮藏室中取得的,他记得囚犯们进出那里都有美国军官陪着。在执行死刑的前几天,戈林有可能去过行李间。最可能的是军官中某个人在最后几天里曾陪他去过,其中就有惠利斯,他要做的只是当戈林在取毒药时把眼光转向别处几分钟。

    戈林的妻子埃米·戈林在戈林死后多年向外界说:“此事一定是一位美国朋友所为。”她在1946年7月最后一次探视戈林时曾问过他有胶囊没有,戈林立即回答说没有。1991年,戈林的侄子克劳斯·里格尔承认,是惠利斯中尉把毒药给了戈林。但这些都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惠利斯中尉帮助了戈林,何况惠利斯中尉也早已去世,死无对证了。

    也有人说毒药是藏在戈林的陶土制的烟斗里的,在要被处决的那天,戈林将烟斗剖开;也有人说他将毒药藏在肚脐里;也有人说戈林吞服了缓慢释放毒素的毒药……总之关于毒药来源的猜测多种多样,但这些仅仅是猜测。

    戈林自杀后,他的尸体与其他被绞死的纳粹战犯放在一起被火化。美军把火化后的骨灰倒进一条小溪里,从此这个罪恶的战争犯灰飞烟灭。虽然戈林已死,但他是如何弄到毒药自杀的却一直是一桩悬而未决的谜案。

    ■斯大林死亡之谜

    斯大林是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他对20世纪的俄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大林逝世虽然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对于斯大林死亡之谜这个重要历史悬案目前仍无定论。

    二战开始后,在欧洲战场上,面对希特勒的疯狂进攻,法国、英国纷纷败下阵来。这时候,斯大林的一声怒吼,使世界又看到了一位巨人。红场阅兵之后,勇敢的苏联人用火炮击碎德国人的坦克。斯大林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20多年后,这位巨人却死得不明不白。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1953年3月6日清晨6点,莫斯科还处于黎明前的酣睡中。这时,广播电台传来著名播音员列维坦缓慢、低沉和悲哀的声音:“列宁的战友和列宁事业的天才继承者,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英明的领袖和导师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一消息立即通过无线电传遍苏联,传向全世界。

    苏联、东欧、中国人民都为这一消息所震惊,各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沉重的哀思之中。东西方国家政府都迅速召开会议,商讨斯大林的去世造成的时局变化。与此同时,许多人开始怀疑斯大林死于谋杀。这种观点最初在斯大林卫队及其服务人员中流传。接着,在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这种说法也开始广泛流传。斯大林的儿子瓦西里更是在抢救斯大林期间破口大骂,认定他的父亲是被毒死或者是被杀害的。

    斯大林的逝世的确留下一个历史之谜。在斯大林逝世后,在他病重期间照顾他的医生撰写了《1953年3月2日-5日,约·维·斯大林病史》,记述了从医生们3月2日到达斯大林的别墅,直到三天后斯大林去世这段时间的病史。这份报告直到1953年7月才完成,整整写了四个多月。从苏联内务部档案看,这份稿子至少修改了两遍,而且两份草稿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不相同。这份病史被盖上“绝密”的印章,提交给苏共中央委员会。50多年来,两份草稿都保存在那里,没有发表,也没人能读到。

    从现存的治疗记录来看,斯大林是死于中毒。1953年3月5日,第一批血液和尿样分析结果一出来,就把医生们吓了一跳。此时,毒素已进入斯大林体内,不可逆转地损害了斯大林的心脏和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包括特别危险的地方——大脑。这时,再采取措施为时已晚。

    据医生分析,斯大林中的很可能是天然蛋白质有机物毒药。这类天然毒药存在于蛇、蜘蛛和蝎子的毒液内,甚至在一些植物和细菌中也有。它们可以破坏呼吸和血液循环,损伤淋巴结、眼睛和大脑等,并在某种情况下致人死命。斯大林死后,医生对其遗体进行解剖,更加证实了“克里姆林宫医疗管理局中央临床诊断实验室”的各种检验报告。

    关于事实的真相,关于斯大林身死的秘密,在当时进行了隐瞒,理由是“这属于斯大林家庭的私人秘密,75年之后才允许解密,即要等到2028年”。

    1976年,流亡西方的苏联学者、被西方誉为“克里姆林宫学家”的阿夫托尔哈诺夫认定,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之一贝利亚是导致斯大林死亡的主谋,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都是加速斯大林死亡的帮凶。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全世界的广泛注意。

    后来,直到赫鲁晓夫时期,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流传着:斯大林并不像正式公告所宣布的那样死在克里姆林宫里,他是在近郊别墅去世的。这不过也是传说而已,在找到确凿证据之前,斯大林的死亡之谜仍然不能定论。

    ■肯尼迪遇刺悬案

    “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约翰·肯尼迪的这句名言让这位美国最年轻的总统深得美国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然而,他尚未完成对美国民众的承诺就不幸遇刺身亡。

    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12时30分,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在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和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陪同下,乘坐敞蓬轿车驶过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埋伏的枪手向他开了枪,子弹命中他的头部,他的妻子很惊慌地抱住他,全身都沾满鲜血,送往医院后他很快不治而亡。数小时后,李·奥斯瓦尔德被警方抓获,初步认定为刺杀总统的嫌疑犯。约翰·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第四位遇刺身亡的总统,也是第八位在任期内去世的总统。

    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国会决定由副总统林登·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上任后,立即成立一个七人调查委员会,由最高法院大法官沃伦领导。经多方取证和认真调查之后,该调查委员会于1964年9月发布了该案件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刺杀行动是奥斯瓦尔德一人所为,和其他部门与集团一概无关。一时间,舆论哗然,这一结论难以让人信服,案情仍是迷雾重重。

    在肯尼迪遇刺案件中,最大的疑问在于枪响的次数。美国政府1964年就此案公布的官方调查报告“华伦报告”认定奥斯瓦尔德是肯尼迪遇刺时唯一的凶手,他从得克萨斯图书大楼向肯尼迪开了三枪。但15年后,美国众议院调查委员会重新对此案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称,当时刺客共向肯尼迪开了四枪,其中三枪来自图书大楼,另外一枪则来自另一个地点。证明研究所采用的录音带是当时总统车队中达拉斯警方的汽车上的麦克风所录的现场录音,因而资料来源绝对真实可靠。而官方当时认为是三声枪响的原因是这四声枪响中只有其中三声枪响听起来比较清楚,剩余的那声枪响则被国家研究委员会说成了“听起来像枪声的噪音”。最为关键的是,得到官方认可的三声枪响都与肯尼迪中弹的时间有明显的间隔,反而是那声“像枪声的噪音”与总统中弹的时间吻合。而这个声音的来源地也不同于其他三声,经回声分析,专家认为射击地点应当位于公园山丘。这一结论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奥斯瓦尔德是单独作案的怀疑。

    在肯尼迪遇刺中,一个谜团接着一个谜团。事件发生后的20年内,涉及该案的重要证人都接二连三地丢掉性命,死亡人数已近200人。而该案的真相却始终未浮出水面。很多人注意到这样一件事实,那就是得克萨斯州法律规定死于当地的人,尸体必须在当地解剖。但是,肯尼迪的尸体却被直接送到了位于贝塞斯德的美国海军医疗中心,并且总统的遗体是在其家属尚未知晓的情况下进行秘密解剖的。于是,有人断言当时运到贝塞斯德的青铜棺内并无尸体,这一切只是为了掩人耳目。那么,刺杀肯尼迪总统的凶手究竟是谁?

    有人认为是古巴人刺杀了肯尼迪,因为通过“猪湾事件”和“导弹危机”,肯尼迪成了卡斯特罗的死对头。也有人认为是中央情报局的变节行为,因为在猪湾惨败后,肯尼迪于1961年免去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的职务,并削弱了中央情报局的职能,这导致其内部“鹰派”头目和一些将军的怨恨。也有人认为此事件最为关键的是以胡佛为首的联邦调查局。胡佛历经几代总统,位高权重,手中掌握很多政客的把柄,在美国政界几乎可以一手遮天。可是,肯尼迪不肯向他妥协,积极限制胡佛的权力,两人势如水火。据说,在肯尼迪遇刺之前,撤换胡佛一事已提上工作日程,此举严重得罪了胡佛。

    此外,人们还把怀疑的眼光盯上了时任副总统并在肯尼迪被杀两小时后宣誓成为第36任美国总统的林登·约翰逊身上。因为他曾在1960年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败给肯尼迪。有人怀疑了他与早对总统抱怨不满的得州石油商、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联手设计了暗杀行动,并销毁了这个阴谋的所有证据,以中止肯尼迪的内政、外交政策,嫁祸于苏联和古巴等共产主义国家。

    政治斗争总是夹杂了各种利益冲突,也许肯尼迪遇刺事件并不是简单的枪手刺杀总统。总之,整个事件充满神秘气息,就连后来约翰·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在总统竞选时也遭人枪杀。于是,人们猜测因为有人担心一旦罗伯特·肯尼迪进入白宫,便会下令调查哥哥被害事件的整个内幕,案子的真相就会大白天下,可能引起美国政坛的震动。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临危受命的约翰逊总统在委托特别委员会调查此事后,又宣布将调查结果封存起来,对外宣称要在2038年当与此事有关的人员全部谢世之后,才能公布事情的调查结果。这是为了保护什么人还是在遮掩内幕,人们不得而知。也许真要等到2038年,所有的谜团才能揭开。善良的人们宁愿相信这只是一起枪杀事件,而不是谋划已久的暗杀。可是,谁能保证得了呢?

    ■马丁·路德·金遇害之谜

    《我有一个梦想》,许多人都能背诵其中的一句或者几句,马丁·路德·金也因此被世人永远怀念。他死于枪杀,然而其中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阴谋。

    在美国,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马丁·路德·金日”,以纪念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于1929年1月29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一个牧师家庭。他于1955年从波士顿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后,也成为一位牧师。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蒙哥马利市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裁缝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而遭到逮捕。马丁·路德·金随即号召黑人掀起罢乘运动,从此成为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黑人集会,发表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当天,肯尼迪总统就邀请他到白宫做客。1964年,马丁·路德·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下榻洛林汽车旅馆。4日晚饭前,他站在二楼300号房间的阳台上,与人谈话。这时,在街对面的一幢公寓里,一个狙击手端着一架带有观测镜的汽步枪,向他射去。子弹从前面穿过他的脖子,在颚后爆炸,他随即倒地不起。下午7时5分,医生宣布由于子弹炸开了大动脉血管,切断了颈髓,马丁·路德·金溘然长辞,死时还不足40岁。

    马丁·路德·金遇刺刚一个小时,美国甚至全世界都已通过电视屏幕看到了警方和联邦调查局特工雷厉风行的调查工作。1968年6月8日,杀害金的凶手在英国伦敦被美国安全部门的人员逮捕。四天之后,他被引渡回美国。

    暗杀金的不是黑人,而是白人詹姆斯·厄尔·雷。他曾在密苏里州监狱服刑,1967年4月,即在孟菲斯凶杀案发生的前一年,越狱逃跑。雷在向金开枪后,由于感到忧虑和恐惧,化名为伊利克·加尔特,先逃往美国的马里兰,而后逃往英国。美国联邦调查局为了追捕他,先后投入3014名特工人员,累计行程50万英里,花费140万美元,这一次堪称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追捕逃犯的行动。1969年3月10日,詹姆斯·厄尔·雷作为自供杀人犯,被判监禁99年。

    虽然联邦调查局断然肯定詹姆斯·厄尔·雷就是真凶,但是,人们觉得事有蹊跷。这个曾在不值一提的盗窃案中落网的窃贼,从越狱逃跑到被捕的这一段时间里,怎么会如此巧妙地一再绕开警方和联邦调查局设置的重重罗网、耗费了联邦调查局的大量人力物力呢?这应该不是一人能力所为,应该有背后的力量支持。这种力量究竟是来自哪里呢?

    有人根据历史情况,怀疑谋杀案是联邦调查局所为。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曾经在公开场合大骂马丁·路德·金是个大骗子。在1967年6月,当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金与其他领导人在纽约州开会并宣布实施民权运动计划时,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就开始不断挑金的毛病,指责他企图“公开邀请”人们参加夏季将在某些城市兴起的暴力事件。马丁·路德·金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胡佛还给他送过恐吓信。胡佛对他的仇恨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有可能詹姆斯只是被利用,做了个替罪羊而已。雷被捕后,传言说他并不是单独行动的,而是与人合谋从事暗杀活动的。但美国总检察长拉姆塞不断发表评论,毫不重视这些传言。

    后来,迫于舆论压力,在金被害十年后,1978年,美国国会不得不对金被刺一案重新进行专门调查。调查于1978年结束,所得材料达数十万页,总结报告达800页。最终作出了金死于密谋的新结论,但却无法查明密谋的具体参加者。

    从各种事实和各种评论来看,詹姆斯·厄尔·雷暗杀马丁·路德·金究竟是孤立的行动,还是与其他人或机构共同谋划的,依然是个悬案,而且刺客雷一直未供认其动机。

    1986年1月,总统罗纳德·里根签署法令,规定每年一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以纪念这位伟人,并且定为法定假日。金虽然离去了,但他永远活在所有热爱他和仇恨他的人心中。

    ■拉宾遇刺之谜

    1995年11月,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参加一场集会时被一个反和平的极右青年刺杀。凶手被当场抓获,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然而,事实上案情没有那么简单……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曾经参加抗击法西斯的斗争,是以色列的一代英雄。他于1974年和1992年两次出任工党领袖和内阁总理。1994年,为表彰拉宾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作的努力,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崇尚和平的人,却因为和平而被刺身亡,成为历史的遗憾。

    1995年11月4日星期六,正值犹太教的安息日,也是以色列的法定假日。然而,这一天对拉宾来说却是一个灾难日。当天,拉宾参加了在特拉维夫举行的一个十万人的和平集会。晚上7时50分,拉宾演讲完毕,在众人的簇拥下健步走下主席台,准备乘车离开广场。当他走近轿车正要抬腿迈入车内时,人群中突然窜出一个犹太青年,掏出手枪从拉宾的背后连开数枪。拉宾随即身体前扑,倒在地上。在医院急诊室,大夫们尽一切努力挽救拉宾的生命。但他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身亡,终年73岁。拉宾也成为以色列建国后第一位被国内反对势力暗杀的总理。拉宾死后,中东的和平进程也随之戛然而止。

    刺杀拉宾的凶手阿米尔被当场抓获,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说是站在拉宾身后两米,向他背部连开了三枪。许多善良的人都以为,本案到此已大白于天下,可以“盖棺论定”了。然而,招供本身并不完全等于罪证,拉宾的遇刺并没有那么简单。和1963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遇刺一样,拉宾遇刺案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引起人们的很多猜测。

    事后的调查也让我们相信,这不只是一起简单的刺杀案件。奄奄一息的拉宾被急送到医院后,医生对他的伤势曾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当天的尸检报告上注明拉宾身上的致命子弹是从胸口进入,穿透心脏,又经背部,从第五根和第六根肋骨之间射出。也就是说,这致命的一枪,应该是有人用枪口直抵拉宾的胸口开枪射击的。以色列警方在提交给法庭的报告中也说:“死者体内留有大量火药粉,上衣有很长的缺口。由此可以断定,杀手是用枪口直抵拉宾的胸口开枪的。”

    然而,在场的人都看见阿米尔是从背后射杀拉宾的,而且还有一个叫凯普勒尔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用摄像机摄下了案发现场。而阿米尔的确是从拉宾的背后对拉宾连击了三枪,他根本没有在拉宾的前面开枪。况且,当时广场人山人海,阿米尔根本不可能接近拉宾,再说他也没有必要这样做。那么,逼近拉宾射击的究竟是谁呢?

    同时,据拉宾的保镖说,刚听到枪声,他就把总理压在身下。可是,遇刺现场并没有发现任何血迹。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不免让人疑窦丛生。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凶案发生的时候,凶手一边开枪,嘴里还一边喊着:“没事,这不是真子弹。”如此看来,在表面凶手阿米尔的背后可能还有一个真正凶手,而且,即使阿米尔开枪打中了拉宾,伤势也肯定不太重。因此,杀死拉宾肯定是另一个人所为。那么,这个神秘的杀手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行刺?

    拉宾死后,有报纸揭露说早在当年7月就有人向政府举报过阿米尔有刺杀总理的企图,但不知为何没有引起重视。这是故意放纵还是无意忽视呢?案发后还获悉,阿米尔曾先后五次企图刺杀拉宾,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前的计划全都泡了汤。

    更奇怪的是,拉宾的司机当天表现也十分反常。这位赛车手出身的职业保镖,居然用了20分钟才把总理送到医院。实际上,那段路开车五分钟就能到。他声称是一时迷了路。而在汽车到达医院时,连一个及时迎诊的医生都没有!于是,有人怀疑拉宾是在驱车去医院的路上被第二次暗杀。他们认为,阿米尔确实参与了暗杀拉宾,但他没有打中拉宾,真正的凶手躲在拉宾车子的后座。阿米尔的枪响后,保镖把拉宾推进车子,这个不知名的凶手开枪打死了拉宾。

    一系列不正常的事情让我们怀疑拉宾遇刺案的真相是什么。这位受人尊敬与爱戴的人去世已经十多年了,可谋杀他的真凶何日才能缉拿归案呢?整件事情已经笼上了重重迷雾,不知以后能不能彻底解开。

    ■普希金决斗的背后

    普希金为爱所困,最终死于一场决斗,遗憾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许多人怀疑的是,他的死是一场政治阴谋。

    1799年,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他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1837年2月,普希金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28年12月,普希金在莫斯科一个舞蹈教师举办的家庭舞会上结识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罗娃。两人一见钟情,不久便正式宣布结为夫妻。当时,诗人正在沙俄政府外交部供职。他的夫人经常出入上流社会。1835年6月17日,普希金夫妇在偶然间遇到丹特士。随后,在沙皇的支持下,丹特士开始疯狂追求娜塔丽娅。一时间,娜塔丽娅与丹特士之间的流言在当时俄国上层社会流行开来。为了自己的妻子,也为了自己的荣誉,普希金最终选择以决斗的方式来了结同丹特士之间的恩怨。

    1837年1月27日下午4时,普希金在一家甜食店里喝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杯咖啡,在朋友丹扎斯的陪同下,走出店门,乘上雪橇来到小黑河畔。这一天,天空布满阴霾。在凛冽的寒风中,普希金与丹特士选择以中世纪式的决斗来了结他们之间的恩怨。在丹扎斯的公证下,丹特士获得首先开枪的权利。死一般的静穆下,一声清脆的枪声响起,曾经胜过一次决斗的普希金这次没有那么幸运,腹部中弹。两天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从此陨落,年仅38岁。

    普希金死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凶手就是丹特士。人们在怀念普希金的《诗人之死》中写道:“一个法国纨绔子弟,用罪恶的手,扼杀了美、自由和诗。整个俄罗斯在哭泣,全体俄罗斯人愤怒了:交出丹特士!还我普希金!”

    但是,谋杀普希金的凶手难道仅仅是丹特士一个人吗?有关专家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详尽探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罗曼诺夫二世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历史学家捷尔斯基·费科克斯·埃德蒙多维奇花了整整20年时间,查阅了沙皇时期留下的大量秘密档案资料,认定普希金与丹特士男爵决斗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杀人的阴谋。因为普希金写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有相当一部分揭露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专制统治,鼓励人们去追求自由、民主和光明,使沙皇尼古拉一世非常不满。1827年1月27日,普希金受到莫斯科警察总监波里斯·安得罗·戈拉维夫的审讯和指控,沙皇尼古拉准备将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弗兰格尔岛。后来,丹特士想方设法接触普希金的妻子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罗娃,希望得到娜塔丽娅的爱情。这些都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策划的。法国贵族后裔丹特士男爵通过决斗,因而杀害了普希金。

    也有人说,当时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也为诗人妻子的美丽姿色所倾倒。为了让冈察罗娃能够经常参加宫廷晚会,沙皇特地在1834年底任命普希金为“宫廷近侍”,陪伴沙皇的左右。普希金表面上不敢违抗指令,但心中为此事感到屈辱不平。尼古拉一世也对普希金越来越感到不满,专门委派心腹暗中监视他的言行举动。

    为了谋害普希金,沙皇就利用丹特士这件事在彼得堡上流社会大肆造谣中伤,散布小道传闻,并且授意布置了丹特士与诗人之间的血腥决斗。当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不幸遇害之后,悼念追忆诗人成就的各种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一时成为声讨沙皇黑暗暴政的战斗檄文。面对群众的抗议浪潮,沙皇尼古拉一世做贼心虚,担心诗人的葬礼会引起更大的事端,便秘密派人趁夜色掩护把诗人的灵柩悄悄从准备举行葬礼的教堂中运走,送到远处一座偏僻的圣山修道院里草草埋葬了。

    虽然事实的真相还有待研究,但参与杀害普希金的直接凶手和幕后谋划者必被人们永远唾弃,因为他们杀害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文坛巨匠。

    ■屠格涅夫死亡之谜

    屠格涅夫的死无疑是文坛的巨大损失,他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作品。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患病而死,还是另有其因呢?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他创作了《罗亭》、《父与子》等著名小说,被誉为俄国文坛“三巨头”之一。

    屠格涅夫出身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曾担任《现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产生分歧,后来离开俄国前往西欧。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自70年代起,屠格涅夫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欧的民粹主义者往来,并时常资助他们,把他们看做一种能迫使政府实现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力量。

    1883年9月3日下午2时,屠格涅夫在法国巴黎的布尔日瓦尔逝世。在离开人世之前,他也没能回到他的祖国。不久,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其遗体从法国运回彼得堡,葬在沃尔科夫墓地别林斯基的墓旁。屠格涅夫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流海外的流亡生涯。

    屠格涅夫生前曾向他的一位朋友说过:“等到我们归天,你将看到人们如何对待我们。”事实证明了他的自信不是出于狂妄,他的葬礼像普希金的葬礼一样轰动了彼得堡,其盛况是继普希金之后人们所未见过的。成千上万的人护送他的灵柩去墓地;俄国所有监狱里的政治犯敬献了一个花圈,安放在他的灵柩上;生前对他有敌意的人们在他逝世后终于向他的遗体表示了无限的敬意。这一切的敬意,都是人们对他文学成就的褒奖,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屠格涅夫的死无疑是文坛的巨大损失,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从此也少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患病而死,还是另有其因?如果是因病而死,那患的又是什么病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