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三一章 修行才入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灵石!这都是灵石啊!”在国安总部的某个办公室里,一个带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男人严重有点狂热的喊道。

    很明显,这几颗石头让他失态了,但是,对于自幼修行,苦于无法提高自己的修行速度的他,眼见到这些就是连自己师傅穷尽所生都未能收集到的灵石,绕是他一向讲究的是修身养性,还是忍不住叫了出来。

    世俗之人怎么能够想到到修行之路的艰难。

    不知道别的流派是怎么形容修行的过程,就他的理解而言。知常守常如常——这是修行的开始的三个阶段。

    第一是知常,何为“常”?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天都可以看见的,却又视而不见的就是“常”!知常难,守常和如常就更难了!世人以“异”为常,眼中所见均为“异”,久而久之也就不知常了!需知“大道“就在“常’中!

    《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云:“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纵观世之修道者,从法入手者居多,以法入手者乃异于常,此为“幻中求真”之法,真乃常,常乃道矣!但是大多数修道者终其一生都在“幻中求幻”而不是“幻中求真”!在原地踏步!却不知“幻中求真”中之“真”非彼“真”!由此可知,知“常”有多难!然而知“常”却是修行的第一步,要如何做到知“常”呢?其实方法说出来很简单:就是要这颗心安住于当下!把眼前的事情一件一件依次做好,心无杂念,无前无后,了无牵挂!就是这样。

    有人说:“这太简单了!我每天就是这样的呀!我眼中所见都是真实的场景!难道这不是常吗?”这问题提的好!好蠢!你每天眼中所见是“常”“异”交替参杂的一个世界!因为你眼中所见的景象是经过了自己的大脑和心性的分别判断而显现的场景!偶尔你会有那么一瞬间会处于无思无念的状态,那时你的所见即为“常”,但是你自己是不知的!大多数时间你都是处于对外界事物的分析判断当中!一旦你有了分析判断之心,也就有了对于事物本身的是非对错之分别!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分别心”!

    《文始经》曰:“利害心愈明,则亲不睦;贤愚心愈明,则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则事不成,好丑心愈明,则物不契。是以圣人浑之。”在生活中,一个人的分别心越重,那他离知“常”就越远!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的世界观来要求别人,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学问越高这种分别之心越明显!于是乎,凡是和我们一样修行的,顺从自己思想的就是好人,而那些在我们眼中不修行的,违背自己思想的就是俗人,就有俗臭!要离俗人远些,免得让自己也沾染上俗臭之气!怕影响自己的修行!等等的事情我们屡见不鲜!我们的眼睛老是盯着别人,而无视自己的存在!这样的思维何其的荒谬!但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不都是这样做的吗!这样能见到“常”吗?

    《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云:“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这段话的含义仔细深刻的去体会!安住于当下,就能知“常”!进而才能守“常”和如“常”!

    第二是守常,《道德经》云:“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常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有幸明白了“常”的内涵,人的人生观和你自己生活的世界就会发生变化,至于这个变化是什么?需要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去慢慢的体会!于是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守常。

    相传当年六祖慧能在湖北黄梅山继得五祖衣钵之后,为了躲避争夺衣钵的名利之徒的追杀,连夜隐遁而去。然后整整消失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后,他如同天降奇人般在广州现身,以达到禅界巅峰的修悟震惊四座,正式成为中华禅宗的第六代宗师。为什么六祖要躲避十五年?这十五年他做了什么?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这期间,六祖在深山中和猎人混在一起,和猎人在一个锅里吃饭,因为是出家人,不能吃肉,所以六祖一直吃的是肉边菜。可以说,正是这十五年的隐忍,才造就了后来的扬名天下,光耀大千的禅宗六祖!成就了中国佛教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禅宗法脉的发扬光大!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试想,连六祖这样绝顶聪明的人都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