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亩地,北地水稻一季参出大约一亩七百五十斤。而小麦高粱综合起来大约是二百八十斤亩产。以这样的方式计算,不遇到天灾。不出十五年,荀哲就能回本,当然愿意买。
但是常空不愿意卖:“荀老,你可知道大明帝国开国前七十年,屯有大量官田。”
荀哲点头:“这我是知道的,但是,官田种植,我无利可图。使不得。”
常空跟着点头:“你说的没错,但是我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荀哲急迫询问:“如何?”
为官多年,一旦成为商人,扯上利益关系,不管你养了多少年的心气,存了多少年的城府,都会一朝散尽。急迫,效率,是商人的天性。
常空道:“这些土地,都作为北平府土地,由官府丈量。然后售与你们。如果是十万亩,只需要你们前三年每年提供百万石粮草,然后接下来的按照每年定额的税率,恩,目前是二十税一。然后,再提交十分之二的收成作为北平军镇维持军队的补给,如何。”
荀哲脑瓜子飞快转动。十万亩良田,大约一年能产出三百万石大米,四百万石小麦和高粱。需要交纳六十万石大米,八十万石小麦和高粱。重点是前期拿到这些土地,根本不需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赚!(论斤算,高粱产量远不及稻米,但是论石算,稻米拍马也赶不上高粱。原因只有一个,一石只能装两斤高粱。高粱很蓬松,和水稻比体积,就如同铁块和棉花比体积,哪怕是铁块一半重的棉花,也比铁块大不知道多少)
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大明国人口已经过了万万,远超大宋。什么都不缺,最不缺的就是人。北平人不够,不还有辽东和冀州么。
荀哲点头:“如果将军您说了算,那就这样。老朽到时候为将军在这草原上,修出三个小城池!”
有人,就需要交易,交易需要聚集。一千年前华阳国一月成集,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就是这么来的。
常空哈哈大笑:“我这就上书朝廷。”
这件事,很快就被写成奏折,放到了内阁。
张灵甫当时就一个火大,直接画了叉。新上任的户部尚书大为火光,因为这事儿不该兵部管。
第二天,李涛就将奏折呈给了赢战。
赢战瞟了几眼,询问群臣意见。士族党高呼不可,寒士党大呼赞成。大有皇帝你不同意我们就去死的架势。
最后赢战喝止骂战,抛出轻飘飘的两个字:“准了。”压得士族如同泰山临顶。
这件事,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朝堂上的人被赢战喝止了,江湖上的人可就没这个压力了。
不管是文人的江湖,还是武人的江湖,如今最热的,都是盛传常空二字。
躺在大马上游历荆楚的李好,坐在桌案上批阅公,文的完颜守仁,都笑了。
随后,幽州牧亲自命辽东府令带领户部官员到北平军镇丈量土地。
为了镇压高丽,帮助朝,鲜王朝,幽州的治所一直都设在辽东府。
常空跑马估计了四天都没估计出来的数字,户部来的专业人士用了一天,就初步确认,适合耕种的土地大约二十九万亩。在常空的极力要求下,除去了树林部分。这个数字缩减到了二十二万亩。
常空大方的和荀哲带领的乡老会签订契约。拿出了十万亩地。
因为,京城传来消息,皇帝陛下欲调动青州冀州人口填充这一区域。
在荀哲的极力要求下,常空只说了两件事。第一,我常空一辈子只打一次仗么。第二,皇上的决定,谁能左右?
荀哲高高兴兴的接受了。
户部官员盯着荀哲不爽了很久。荀哲本人曾经做到了户部侍郎的高位。
但是荀哲一家隐藏的人丁大约在五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在中原,难以想象。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