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盛产煤、铁及石灰岩,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处。
余翔一路顺利,很快到达安阳,阿牛率领人员相迎。
余翔稍作休息后,视察了安阳炼钢厂,安阳保粮区以及安阳县城建设,虽然有所欠缺,但总体已成规模,余翔很满意。余翔对于安阳的建设非常重视,这里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余翔自河南北上的桥头堡。
如果历史轨迹不改变,明年,也就是崇祯十一年,皇太极会命多尔衮南征明朝,多尔衮和岳托率兵从墙子岭、董家口入关,掠山西,破济南,杀明朝总兵卢象升;然后向北掠天津、迁安,出青山关返还,往返扫荡数千里,于崇祯十二年三月回到辽东;共攻陷城池三十六座,招降六座,掳掠人财物无数。
余翔决定将安阳建设成为军事基地,将钢王李、孔华阳等人调到安阳,设立火器制造分厂,并将刘国能留在安阳练兵驻守。
进一步围绕卫河、漳河、洹河、汤河、淇河等水流充沛流域,建立保粮区,要做好与清兵明年一战的准备。面对来年的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皇太极率领的满清铁骑,与张献忠所率领的起义军战斗力可不是一个等量级,严格地说,余翔目前所交手的对手,并不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对手,说白了,就是一帮乌合之众,如果与清骑对战,方能检验河南新卫军的战斗力。
明朝军队失败,并不完全败在明朝军队战斗力上,明朝内讧,朝臣意见不统一,相互倾轧,也是极其重要的失败因素。
后世历史上,崇祯十一年,面对清兵不断进犯,朝中以首辅杨嗣昌为首的一些大臣,力主先安内而后攘外,要与清军议和。崇祯帝拿不定主意,召卢象升商量,而卢坚决主战,崇祯却要他与主和的杨嗣昌及监军高起潜商量。结果可想而知,双方各执己见,互不妥协,朝议未有结论。
崇祯帝让卢象升率军驻守昌平,与进犯清军多次作战,均取得胜利,不过付出惨重代价,他率领的二万军队也死伤一万五千多人。杨嗣昌对卢象升战胜清军的消息不但不报告崇祯,反而诬告卢象升按兵不动,并借此断绝了他的给养。卢象升只得率领不到五千人的部队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移兵巨鹿贾庄,已断粮七日,全凭百姓自愿捐粮掺杂冰雪为食,即使这样,卢军兵无一人叛。
宦官高起潜统兵数万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杨廷麟去求援,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知道败局已定,在军中大哭,仍然发誓与清军决一死战。
随后破釜沉舟,拔寨出兵,于蒿水桥决战清军。卢象升的五千军兵被清军数万骑兵围了三圈,水泄不通。卢象升指挥士兵奋勇出战,喊杀声惊天动地,从早上直到晚上,炮弹打光了,箭射光了,便与敌人贴身肉搏,最后寡不敌众,身上中了四箭三刀仆倒身亡。
战后,杨廷麟及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杨嗣昌却坚决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杨嗣昌大怒,将他抽打三日夜而死,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
余翔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每每想到铁血将军卢象升因为内讧惨死,心痛不已,他因此决定在安阳屯兵,安阳距离巨鹿只有三百里路,一旦真发生战事,率兵驰援,骑兵一昼夜可到。
余翔在安阳的举动,引起了崇祯极度不安,他的理解是余翔在安阳屯兵,有剑指京城,危及京城安全。他在御书房召见杨嗣昌。
杨嗣昌进了御书房,见崇祯一脸忧虑,心里便留了意。行了君臣大礼,崇祯给杨嗣昌赏座、赏茶,这个举动极不寻常,杨嗣昌更是处处留意,揣摩圣意。
杨嗣昌略一品尝,便知是新村绿茶,忙连声称赞:“好茶,好茶!”
崇祯沉着脸说:“茶是好茶,如果肠胃不好,喝了绿茶,反倒对身体多有危害!”
杨嗣昌一怔,听出话外之话,说道:“余总督在河南,平定匪患,抗旱救灾,功劳不小,只是其军队规模发展速度过快,已然不是一个地方卫所编制,这点让微臣深感忧虑。”不愧是官场老手,他很快地领会崇祯意图,一语中的,正中崇祯心思。
崇祯说道:“余翔确为能员,不过河南新政与大明律多相违背,如各地效仿,我大明只怕会分崩离析。是以,朕岂担心任由余翔一意孤行,会助长其骄纵之气。”这无疑明说了收回河南特权。
杨嗣昌听闻大吃一惊,崇祯皇帝这种态度转变之大,令他很意外,他略微一想说道:“据微臣所知,河南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其炼钢、造枪技术精湛,如果将这些技术收归朝廷,余翔即便在河南闹出动静,如果在武器上占不了先,一定不会做出出格事来;且河南是朝廷粮赋重地,现今朝廷处处缺钱缺粮,余翔治理有方,今年的税赋不应减免。”此举要釜底抽薪,要来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