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决策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就要求候选人必须要有过硬的科学素养,在本领域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国家把你选进科学院,是让你为国家服务的、建言献策的,你要有能力、有精力担任这项工作,才能保证中国的科学发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屠呦呦女士没能当选院士主要是三个原因,其一因为青蒿素是集体公关的成果,她固然在其中起到了绝对性的关键作用,但要说都是她的功劳恐怕也有点过;其二,自从青蒿素之后,她的学术生涯并没有其它重大研究成果,她的学术能力没有得到再次证实;第三,获奖的时候屠呦呦女士已经八十五岁了,这样的年纪显然是无法胜任院士的工作的,就算把她选上也没有意义;当然,这并不会给屠呦呦女士带来任何损失。
至于另外一位经常被人拿来攻击院士体系的代表人物袁老爷子,原因也有点类似,袁老爷子的贡献确实突出,但他的研究更偏向技术,而中科院更偏向科学,好在日后成立工程院的时候就把这个遗憾弥补了,袁老爷子第一时间就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至于普利兹克奖和诺奖的区别,他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对建筑到底是属于科学还是技术的疑问,在通常情况下,建筑还是被归属于工程技术领域要多一些。
这一点从日后建筑界的院士分布就能看出,2015年增选后建筑界的两院院士共有十九位,其中只有吴委员、齐康、彭一刚、郑时龄是科学院院士,关肇邺、傅熹年、张锦秋等十五位是工程院院士。
而现如今工程院尚在筹备之中,他的意思就是让林楼等一等,到时候加入工程院好了,科学院的话以后再说吧。
“林楼在理论研究中所做出的成果足以证明他的学术能力,而且吴委员可早就是学部委员了;再说了,之前同济的郑时龄教授进入候选名单的时候,你怎么没反对?”第二个理由也被毫不客气地驳了回去。
“那么,你觉得林楼有那一条不符合要求?好好摆出来我们说道说道!”支持林楼的那位反驳道,林楼和屠呦呦以及袁老爷子面临的问题还是不一样的,人家要理论有理论,要成果有成果,没有一条不符合要求啊。
“学术方面我没有疑问,唯一的顾虑就是林楼的年纪了!他今年才三十出头吧?这个年纪就成为院士,会不会早了点?毕竟还有那么多前辈在等着呢!”他们唯一顾虑的就是林楼的年纪了,三十出头的院士实在是太惹眼了。
在2003年,卢柯当选为我国中科院院士。那一年他年仅38岁,是有史以来我国最年轻的院士;而在他之前,还没有四十岁以下的院士呢;林楼要是现在就当选的话,以中科院院士的平均寿命计算,他少说也能当五十年院士,这就有点太可怕了。
“咱们这是评选院士还是排排坐分果果啊!要是一切都按照年龄和资历计算,那咱们干嘛还要去各大研究单位、高校寻找候选人啊?干脆去养老院找得了!”这位说话可就带上刺了,“而且增选办法规定,在各学部的正式候选人名单中,年龄在60岁以下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这就是为避免院士老龄化专门制定的。”
“我当然承认老一辈的科学家为新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成果、新的理论诞生,我们又处于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阶段,必须紧追国际科研前沿,所以林楼这样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对我们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要是全部选成七十岁往上的院士,那倒是把资历的问题解决了,但咱们中国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又该怎么办?”
这也是实情,现在的那些学部委员年纪毕竟已经很大了,他们的知识体系较为陈旧,精力也渐渐跟不上了,虽然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还在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也能做出成果来,但对新科技、新理论的敏感性在下降,能否担任好院士这项工作还真有些不好说。
所以又有了资深院士的称号,年满80周岁的院士可以根据实际授予资深院士称号,资深院士继续享有咨询、评议和促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权利和义务,可以自由参加院士会议;但不能参加院士评选,不能给候选者投票,以削弱他们对科学院的影响。
“我们都是搞科学研究的,做科学研究首先就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规则,既然在增选办法里面,没有最低年龄的限制,那么就不要以这个理由来反对了!”吵了这么久,也到该结束的时候了,后面还有那么多人选等着讨论呢。
“我提议,大家举手表决吧,支持将林楼列入名单的举手!只要半数同意就算是通过了!”评选院士的时候要获得与会院士三分之二以上的支持,初选阶段,标准则要低一点儿,有一半评审支持就可以了。
“一二三四……”主持人清点着人数,“好了,人数过半,那就把清华大学的林楼教授加到名单里面去吧,作为技术科学部的院士候选。”
工程院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而科学院则暂且只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五个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要到日后才会增设,建筑领域的科学家属于技术科学部,吴委员现在就是技术科学部的学部委员。
“那就这么定了吧!”大家伙接受了这一决议,反对的人也暂且放弃,要讨论的人选还有很多,要是继续纠缠的话,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审核结束了。
就这样,林楼进入了本次院士增选的候选人名单之中,至于他到底能不能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就看最终的评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