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050章 重组新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事生非,挑选的人也要承担一分责任。这就使得军队上上下下紧密联接在一起,有利于步伐统一,共同对敌。

    戚继光在南方抗倭时组建戚家军以十二人为一队,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四官为一总,四总为一营,基本上是四进制。戚继光这种军队编制和明军的传统编制是不一致的。第一,明军的传统编制没有和战斗队形结合起来;第二,明军的传统编制基本是五或十进制,如十个小旗为一个百户所,十个百户所为一个千户所,五个千户所为一卫。相比之下,孙承宗更喜欢戚继光的军队编制,各级联系更紧密,指挥更加灵活。

    其二是准备好的武器。军队编成了,没有武器依然不能打仗,因此必须给每个士兵配备武器。在配备武器时,孙承宗认为应该讲究人和武器的完美结合。就是让不同年龄、不同体格和不同素质的士兵使用不同的兵器。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士兵的长处,又能充分发挥武器的威力。比如说年力老大的士兵使用大盾,年少便捷手足未硬的士兵使用藤牌。

    其三是练号令。选好了兵,编成了队伍,配备了武器,军队已经组成,但还不能打仗,因为没有经过训练。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就讲过:“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覆,弓马不素习而欲战者,未有不败者。”

    训练首先是练号令。指挥军队靠的是旌旗金鼓,所谓“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擂鼓要进,鸣金要止;旗指东则东,指西则西;有令则进,有禁则止。只有这样,全军步伐一致,万众一心,共同对敌,才能夺取战争胜利。不然,几千、几万军队毫无秩序,乱成一团,必定吃败仗。

    现在陛下为了让士卒们学习文化知识,招募了大量的秀才学生到军营里教士兵们读书写字,正好就把旌旗金鼓号令的具体条款,刊印发给士兵研读并背诵。

    军营还要定期考核士卒号令是否记熟。如果一条记不下来,就要罚打一板。记熟号令还不够,号令还要保证绝对执行。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鸣金不止,也要依令退回。违反号令的话,如果没误事,就执行杖打;如果误了大事,就只能军法从事。

    其四是练习技艺。武艺包括使用火器的技术和使用领兵器的武艺,总之是杀敌的本事。士兵不会武艺,就强迫他们上战场,那就是让敌人屠戮他们。

    孙承宗认为首先要向士兵讲明,练武艺是和他们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密切相关的,从思想上激发士兵练武的热情。还有就是要让将领或者教官耐心的事无巨细的把武艺传授给士卒。

    士兵学会武艺以后,还要接受考核赏罚。技艺练得如何,要定期考核。考核要考对敌的真本事。火器要设立靶子,冷兵器要对打。制定严格的标准,分上、中、下三等。武艺没有精进的士卒,第一次可以免责,第二次就要受罚,总是原地不动的士卒就要被裁掉。

    不仅对被考核的士兵进行赏罚,就是士兵所在各级单位的各级军官,也要根据所属士兵考核成绩的好坏而受赏或受罚。其所属部伍考核总成绩被评为中下等以上的受赏,被评为中下等以下的受罚。在这种严格的赏罚制度下,技艺练得好坏和上上下下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挂上钩,不仅士兵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军官也要十分关心自己士兵技艺的提高。

    其五是练习阵法。在阵法方面,孙承宗了解的不如当年戚继光的高徒沈有容。沈有容将全权训练京营阵法。

    最后是练胆。士兵选好,编组成军,又进行了号令、武艺、营阵的训练,是不是就可以打仗了呢?应该说是可以打仗了,但胜负就很难说了,因为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士气。

    一仗是胜还是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气。士气时高时低,不会始终高涨。要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将领就要治气。

    孙承宗认为士气是来自于士兵的内心。练士兵的心气,总的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拔能自身做出表率的将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领自身做好了,对士兵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感化,士兵就会跟着学。

    相反,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将领没有为国为民的献身和勇敢精神,尽管你讲得头头是道,士兵也不会相信,不但不信,而且还会产生反感,根本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这些练兵理论是与皇帝交流后得出的,他们都相信一定能把京营训练成一支铁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